读研的收益率高达157万
http://www.youth.cn 中青网
刘梅英:自费读研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净收益折现总值也高达157万多。
近几年来考研热不断升温,2005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从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至今,招生规模年平均递增26.9%,到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30多万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资源也开始紧张起来,自1999年以来一直有“明年将对研究生全面收费”的说法。虽然国家对研究生收费的政策尚未浮出水面,事实上研究生自费早已部分执行。不少高校相继出台了“自费研究生”的收费方案,学费额每年5000 -10000元不等。
读研的收益率高达157万 5名大学生的特等奖论文是怎么诞生的?
花几万元读研到底值不值?是选择读研还是就业?选择读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在哪里工作?这些都是每个打算考研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刘梅英、赵瑜、肖湘、彭鹏、巫强五位同学合作的论文《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解答了这些疑问。他们的论文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教育组的特等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刘大为这样评价:“论文对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进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相关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费读研对自己是高回报的投资
论文指出:个人读研的直接成本是17545.7元,间接成本为81288.9元。根据加里·贝克尔的内部收益率公式计算出个人收益率为14.4%,高于我国目前物质资本投资的平均回报率8 ̄9%。因此,从现期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两方面来看,自费读研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
刘梅英他们选择“文史哲教”(代表基础学科)和“通信”(代表应用学科)进行比较。计算出应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收益率为21.3%,基础学科的收益率为2.2%,应用学科的投资收益率比基础学科高出19个百分点。
从地域角度分析的话,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收益率的大小。他们的研究中假设了四种情况:
(1)读研前后都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
(2)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在东部工作;
(3)读研前选择在东部地区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去西部工作;
(4)读研前后都选择在东部地区工作。从研究结果看,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假如在东部地区工作,其收益最高。不仅收益率达34.9%,净收益折现总值也高达157万多。读研前选择在东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如果选择去西部工作,其教育投资回报率为-5.9%,净收益折现总值-16万多,显然东部地区的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去西部工作。
论文同时研究了男女性别的收益差异。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性别的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使得不同性别的研究生的收益也不一样。论文计算出女生的读研个人收益率为8.2%,远低于男生的收益率17.0%,也低于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从净收益折现总值来看,女生只有27万多,是远远低于男生的90多万。
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好奇让他们咬牙坚持下来
这篇广受好评和肯定的论文是怎样出炉的呢?它是从一次小小课堂作业起步的。
2004年11月份,刘梅英在上劳动经济学时,曾湘泉教授讲到人力资本投资这一章,要求每个人找个案分析本科生、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并要做成PPT在课堂上讲。刘梅英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她对劳动人事学院本年级所有的在校生做了一个读研成本(学费、住宿费以及相关因上学而产生的相关费用)的调查,并从党委书记那儿要到了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和同寝室的赵瑜同学一块儿合作,发电子邮件调查了他们毕业后的工资收入状况以及增长趋势。作业做完后,获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当时人大第七届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正在举行,于是她们打算扩大“战果”,在北京市做一个调查来参赛。他们经过考研的“折磨”,对报考研究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感同身受。而且,在前期查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他们发现国家对于研究生收费额度也没有明文规定或者指导。于是,刘梅英寝室的三个女生加上同班的另外两名男生组成了一个团队,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起步之初,他们便碰到了不少问题。比如调查方法上,直接成本的计算相对容易,而放弃本科毕业工作收入之类的间接成本则需要进行估计;读研后大家的工作收入的实际数据也很难得到。有的老师觉得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他们要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样的论文似乎是件不可能的,刘梅英他们五个人却决心坚持下去。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之间难免有分歧,于是分别请教各自的导师,最后再综合反馈意见。当时他们最经常的“活动”就是下了课,五个人一块儿去食堂吃饭,占一张大桌子,然后边吃边讨论,等到所有的人都走了,食堂开始清人,大家还讨论得热火朝天。
问卷的派发和回收统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时他们印了一千份问卷,最后考虑到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生规模,在北京地区的九所高校(包括清华、人大、北航、北师大等)分发了900份问卷。为了保证问卷质量以及节约成本,刘梅英他们千方百计找各个院校的同学或者朋友帮忙,利用课间或者直接到宿舍发放,最后收回了707份有效问卷,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问卷的发放从2004年的12月起,一直持续到2005年的1月,放假的时候他们比别的同学走得晚来得早。
这是一个课外项目,经费很少,前期学校总给了200块钱,扣掉5块钱的税之后,刘梅英他们到手的只有195块钱,到各个学校派发问卷的交通费都是同学自己垫的。现在论文获奖了,刘梅英他们终于可以用奖金请同学们吃一顿,慰劳慰劳大家了。
在历时半年多的进程中,数据录入以及分析过程是很枯燥的。尤其当其他寝室的同学们在听歌、看电影的时候,刘梅英她们寝室的三个人却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烦躁。但是,他们更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感到好奇:读研收益率到底有多高呢?再想到这是他们自己独立主持的一个课题,大家心里都会有点成就感,所以就咬着牙坚持下来,并不断精益求精。初稿在中国人民大学得了一等奖,然后是北京市第三届挑战杯论文竞赛中一等奖,最终提交定稿已是六月初。论文获奖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经常有师弟师妹发邮件或者直接登门“取经”,她们宿舍成了名副其实的“挑战杯宿舍”。
通过参加这次“挑战杯”,刘梅英他们五个跨专业考研的同学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加认识到经济学的研究从来都是不完美的,需要先有假设条件,在掌握了资料以后可以慢慢把条件放宽,但不论怎样,框定一定的条件以及建立模型是必须的。最大的收获是他们学会了一种做事以及做学术研究的方法。
刘梅英的个人建议:工作以后再考研
记者找刘梅英的时候,她正忙着毕业论文。“这一次是完全要靠自己来完成了,前两天刚去人事局采访。”说话的时候,刘梅英的眼睛格外明亮有神,轻声细语的述说当中语速很快。
五年前,刘梅英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学的是她自己不感兴趣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大学毕业后她在北京找了工作,虽然在工作中她的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是刘梅英总感觉自身教育背景对于就业乃至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在工作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很喜欢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于是,她下定决心要考到人大劳动人事学院读研究生。连续考了三年人大的这个专业,刘梅英终于如愿以偿。
重新回到校园,刘梅英格外珍惜校园的学习氛围,同本科时候的热衷于参加体育活动、班级学生会活动相比,读了研以后,她绝不让自己逃一次课。刘梅英坦言,她和赵瑜是班上出勤率最高的,每次上课也总是坐在前三排。从一个冷门学科跨专业考到既是自己喜欢,又有市场竞争力的热门专业时,刘梅英像是上足了马力,一刻也不放松。
通过完成这次论文,刘梅英对于读研究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研究生阶段又学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将来不能从事本行业的话,各种损失就会很大,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因此,对于综合素质较好,性格又很活跃很开朗的同学,我觉得不妨本科毕业后先工作3 ̄4年,然后再念一个MBA或者对升迁空间更有帮助的研究生课程。”